水映梯田稻花香
在卢中资企业优秀事迹之一
2013-02-26 14:11
  作者:李易阳   孟卫红
       “爸爸,我们今天真的能上学了吗?”10岁小女儿莎蜜姆仰着喜悦的小脸问道。“是的,真的。你和哥哥都能去读书!” 穆罕默德看着自家门前那一片沉甸甸即将收获的大豆,两年前要送孩子上学,可是连想都不敢想。  

  穆罕默德是卢旺达基热赫县人,两年前失业,靠夫妻俩耕种几分玉米和高粱地糊口。当地严重缺水,一家人吃饱肚子都困难,哪还有钱送一双儿女上学?每每看到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,这个六尺大汉简直无地自容。不过两年光景,他根本没想到自家生活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。这全归功于来此修泵房、引湖水、喷灌耕地的中国人。  

   自从中国人来到这里,穆罕默德不再发愁缺水浇地,庄稼产量越来越高,不仅保障全家温饱,还能用吃不完的余粮换些零花钱。和村里许多人一样,都成了中地公司项目上的员工,月月有工资,妻子也时不时参加中地举办的作物耕种和灌溉培训。孩子们终于能上学读书了。一谈起中国人,他都动情地说:“中地公司,CAWA(真棒)!  

  基热赫县地处卢旺达东方省山区,可耕地均在山坡上。虽然紧靠纳首湖,但是山高难用水灌溉,当地农民只能靠天吃饭,生活艰难。卢旺达“2020远景规划”包括基热赫三处山区喷灌项目,由中地公司承建。他们用水泵把湖水抽到引水渠,泵上坡地搞喷灌。这里是卢旺达率先推广喷灌的地区,覆盖530公顷农田,从根本上解决了坡地灌溉难的问题。      

  当地政府随后指导农民放弃种植耐旱作物高粱、玉米,改种大豆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产品,20121220,卢旺达最权威报纸《新时代》刊登巨幅照片,报道该项目“至少使当地农作物产量翻番!”东方省省长赶来考察,不禁叫道:“中国人让这里的农业‘跑步’前进。”  

  卢旺达自然资源贫瘠,基础设施欠帐,92%的人口务农为生。近年来,政府积极推进新农业政策,优先增加农业投入,提高粮食产量,促进畜牧发展。全国急需大量农田基础设施建设,但是施工条件却往往极其艰苦。  

  南方省鲁冉比区有沼泽地约1000公顷,政府想将此地改造成良田,解决当地百姓吃不饱饭的问题。不少工程公司现场勘查后都望而却步,一位欧洲专家甚至断言:“在这么大规模的沼泽地里建保护坝、提排水泵房、灌溉水渠,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”  

  中地公司偏偏接下这个不可能的任务。每个中国工程师每天带着六七百当地员工连轴转,20个月内完成任务。卢旺达农业部部长阿妮丝·卡丽巴塔女士来视察,感谢中方专家:“我真正领教了中国人的吃苦精神和顽强的作风!”   

  十余年间,中地在卢旺达共完工水利水电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个,仅农田灌溉面积就达3500公顷,并为卢旺达引进了多种引流灌溉新技术。公司同时开展技术培训,带出一大批能熟练运用新型灌溉技术的卢旺达人。     

  “我很荣幸能到中地公司工作,不仅收入不错足以养家,还学会终生受益的技能。”谈到在中地公司的工作经历,26岁的黛尔芬颇为自信。她家庭贫困,高中毕业即进入中地。8年间她从一个干体力活的小工成长为美丽干练的文秘。“刚开始我连电脑是什么都不知道,更别说怎样操作。中地公司专门为我配备一台电脑,并派专人教我用。是中国人培养了我……”如今黛尔芬已经能熟练使用电脑办公软件,每月为同事们制作工资表,申报个人所得税及缴纳社会保险等。  

  35岁的罗伯特在中地公司工作四年,回忆起刚进公司的情景他很不好意思,当时他刚拿到大车驾照,毫无实际驾驶经验,在工地上将车一连剐蹭好多次,公司不仅没有处罚他,仍旧放手让他锻炼。他有4个孩子,去年中地公司还借给他小额无息贷款供孩子上学,令他感动不已。  

  黛尔芬和罗伯特这样的当地员工在中地公司还有很多,公司最多时雇佣当地工人6000多人。用中地公司人的话来说,高标准完成工程项目是企业的生存之道,但他们对卢旺达还承担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,那就是解决当地就业、培养当地人才。  

  阳光温暖地洒在大片金黄的大豆田里,喷灌设备发出悦耳的吱吱声,将母亲湖的湖水温柔地洒向卢旺达美丽的梯田中…… 穆罕默德知道,在中国人的帮助下,他们离富足安康的生活越来越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