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蘑菇的卢旺达姑娘  
援卢机构优秀事迹之一
2013-02-26 14:28
 

作者:林应兴 吕凌琼

  五月的卢旺达,在经历大雨季洗礼后一片苍翠。放眼望去,千丘起伏,梯田葱绿,庄稼茂盛。山坡上散布幢幢土房,掩映在香蕉树、木薯林、杂豆架中,平和、安静、富有生机。  

  坐落在鲁伯纳山丘上的白色徽式院落特别醒目,当地村民把这占地仅一公顷的小小建筑群称为“白宫”。这里就是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。  

  201156,示范中心落成后的首期菌草技术培训班如期开班。48名学员中有4个女孩子格外认真,积极提问。她们是卢国立大学农学系应届毕业生。通过在示范中心工作的校友,她们争取到这个机会,希望学到实用技术,找到一条自主创业之路。  

  培训结束后,4位学生找到中国专家,谈及工作难找,想和同学创办合作社生产蘑菇。示范中心的福建农林大学专家林占森、林应兴鼎力支持,答应给予全程指导和帮助。 

  不久,这些心怀创业之梦的姑娘带动其他6位志同道合的女生,组成“爱农合作社”(Agrocare Cooperative),走上蘑菇创业之路。  

  万事开头难。资金落实、场地选择、市场销路、技术指导,这些因素都困扰着这10位年轻姑娘。每逢遇到难题,她们都找二位专家请教。大林、小林不厌其烦答疑解惑,出谋划策。专家告诉她们,选址宜在市郊,既节省场地费用,又便于鲜菇运输;栽培规模从小到大,边生产边开拓市场;栽培时间要错开,每周种一批,保证天天有产出。二位专家还根据气温特点,专门赶到首都市郊指导搭建菇棚。这些帮助使她们在日后的运行过程中少走弯路。  

  20124月,基加利市中心5公里外,“爱农合作社”树起年产万斤鲜菇的菇棚。当天,示范中心专家们就从120公里开外的中心驻地专车赠送300袋菌袋。一周后,姑娘们掀开塑料薄膜给菌袋通气,眼前一片白中带黑点的小菇蕾从菇床中冒出。在创业之路上跋涉了整整一年的卢旺达姑娘们欣喜若狂,握住小林老师的手一再说谢谢!谢谢!  

  又过了3天,她们采收第一批蘑菇,不足5平方米的菇床,竟收获18斤鲜菇。她们舍不得卖,10个人各分1.8斤,带回家与家人分享近一年创业的喜悦。  

  接下来的8个月中,“爱农合作社”的“蘑姑娘”们依靠示范中心提供的菌袋,种蘑菇,跑市场。她们先后收获2吨多鲜菇,销售收入近300万卢郎,纯利润达120万卢朗,折合人民币1.2万元。这样的收入,在当地来说,着实可观。  

  2013年,元旦刚过,合作社收到中国驻卢旺达使馆的邀请,听她们介绍对示范中心蘑菇推广项目的感受。18,合作社社长尚塔尔和生产主任弗朗西娜代表全体社员,穿着节日盛装来到使馆。舒展大使听她们讲创业艰辛和成长喜悦,同她们交流自己44年前插队时种蘑菇的经历和体验。两个多小时不觉飞逝而过,最后,使馆赠送她们一台笔记本电脑,以便写计划、记收支。  

  在卢旺达,曾经有个传说,吃蘑菇会导致家里的牛死亡,当地人由此谈菇色变。然而,通过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专家们两年来的不懈努力,500多卢旺达农民学会种平菇、杏鲍菇、口蘑,他们回村组织上千人一起脱贫致富,同时潜移默化影响着当地的观念和习惯。卢农业部长卡丽巴塔称赞蘑菇改善了卢旺达人的饮食结构,增加了蛋白质摄入量。如今,在卢旺达,人工栽培蘑菇才刚刚起步,但在不久的未来,有望发展成为新兴产业,帮助卢旺达人民逐步走出贫困。西方有记者说,中国能为非洲带来新的希望。也许,“爱农合作社”菇棚里密密麻麻的小菇蕾正是一种见证。